张志安《世上只有妈妈好》
文:顾伟南
爱生如子是志安先生教育精神的精华。他的作品,无声无息地诠释着一首师生情深的赞歌。
1997年我在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参观志安先生的画展时,选购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等5幅画。当时选中《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幅画的动因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是台湾独立制片富祥公司拍摄的《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的主题曲,在大陆广为流行。看到这幅画的题款为“世上只有妈妈好”就特别感到亲切,特别容易引人感动。
后来随着对志安先生教育生涯的深入了解,我才理解此幅画的创作源泉来自师生情谊。

▏张志安《跟着妈妈走》
他的74级(工农兵学员班)学生、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亚平在2004年写的《难忘的岁月》一文中是这样记述的:
“冬天,那一身老棉袄,不像知识分子,和我们下放农村时的老农没有任何区别。平时课余,篮球、排球、乒乓球,我们上场他上场。天热,大河河泊水库,我们游泳他游泳。外出,和我们一起背行李,睡地铺。一日三餐,我们拿饭票菜票吃食堂,他也总提个竹篮在食堂打饭买菜。早操陪我们早操,自习陪我们自习。星期天也在教室、宿舍转圈子,关心生活、关心学习,基础、专业、文化,他都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推敲。他对学生很严格,又很平和。他对每位同学都非常了解。直到现在,三十余年过去,他对四十名学生形貌、性格、爱好、学习好坏、家庭状况、优点缺点,依然记忆犹新。当时有的农村学生,家境贫困,他都在助学金等方面给予照顾。”

▏张志安《鸡生蛋,蛋生鸡, 万古绵延无尽时》
“四十名学生,只有张志安一位老师。学校是文革发起冲击的起点,‘老九’们被冲得惊魂未定。原来其他老师都去了工厂,去了研究所,那里比较自在,除了张老师,没人想回学校。40名学生一位老师,40:1。什么课都得上,什么事都得做,那真是一段非常奇特的教学历程。”
“那时张老师刚过不惑之年,精力旺盛。上了素描上水彩,上了水彩上国画……领学生写生,带着画具背着行李向写生地点行进,有时一天走八十里。领学生下厂,张老师和学生一样,也参加劳动。还管生活,管纪律,管各种活动。虽然我们这批学生,都是没有多少美术基础的,由于认真、由于热情高涨,下厂实习,还真出了一批好产品。二三十年过去,我们40人中:有的成了高工、大师、教授副教授、学术带头人、著名画家。有的则当上了书记、厂长、所长、主任……”
“我们当时叫工农兵学员,在校两年,与张老师几乎形影不离。两年学习结束,毕业了,师生离别的时候,教室里呜呜哭成一片。”“师生情,深深的师生情,让40人毕生无法忘怀。”

▏张志安《有妈的孩子是个宝》
这是学生眼中的志安先生。而志安先生眼中的学生是怎样的呢?他在《风雨阳光四十年》一文中深情赞扬他的学生是“一群精英”:
“紫砂壶做了六七百年,作者以万计。‘前人做过的我不做。今人做过的我不做’。融诗画于壶中,融陶艺于壶中,融情感思维于壶中,融大自然的形貌于壶中。所制,既有传统,又别出心裁,而且,形态功能与艺术内涵完美。能如此,是不是人中精英?”
“中专毕业,直接考取硕士,又考取博士。能书能画能文,在一个领域,融古铸今,著述丰硕。是不是人中精英?”
“一位中专生,一所大学请他讲课,校长在听,系领导与专业教师在听,两节课下来,当场拍板吸收进大学任教。如此层次,如此才情,算不算人中精英?”
“我说‘出专刊,你画张报头’。整张铅画纸,仅片刻,一挥而就。形式色彩都漂亮。搞陶瓷造型,很新。搞陶瓷雕塑,很美。画连环画,获文化部一等奖。应聘去外国工作,轻而易举就能完成任务。作画参加全国美展,每次能展出,而且都拿大奖。这像不像人中精英?”

▏张志安《慈母情怀》
“粗陶,做了几千年,把图案加进去,把绘画加进去,把色彩加进去,把艺术思维与时代情趣加进去,粗陶变成了细陶,变成了现代彩陶。纯实用器皿变成了艺术品,开拓出陶瓷的一个新领域。这样的开拓人,算不算人中精英。”
“专注于一个方面,实践、探索、寻找自己独有的面貌,一步一步,达到一方的高度,达到省的高度,达到国家的高度,算不算人中精英?”
志安先生从教五十多年,学子三千,桃李满天下。爱学生是志安精神的精华。他的画作《世上只有妈妈好》、《慈母情怀》、《跟着妈妈走》、《有妈的孩子是个宝》、《鸡生蛋、蛋生鸡、万古绵延无尽时》等,都是师生情谊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