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安画作《这是为何?》
(尺寸34㎝*34㎝)
文:顾伟南
张志安先生曾被南京农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为资源环境学院学生讲座时,首次画了这幅画面。后来志安先生画过多幅这样的画。本画画于2003年。画面上一叉树枝上挂了两条鳜鱼。一个大蒜头,三个尖红辣椒。鳜鱼,又称桂鱼。野生鳜鱼,味美质嫩。画边款题上“昔日家贫无肉吃,碗中日日有鱼虾。请问这是为何”。一个美术教授,寓教于画之中,开始了他保护环境的讲座。
为什么一个美术教授对环境保护的主题这么关切呢?这是有背景的。志安先生出生于农村,对早期农耕时期的自然环境是印象深刻的。湛蓝天空,云卷云舒;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湖水清清,小溪歌唱;鱼虾成群,悠闲自得。进入工业化建设时期,生产力极大发展。工业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也纳入政府治理的范畴。1979年,新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正式开启环境保护的法治时代。上世纪90年代,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成立,有力推进了环境保护的立法进程。而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末,工业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尚未对社会发展产生明显阻碍,并未引起太大关注。环境治理绩效尚未纳入党委政府干部考核体系。而在这一段时间内,张志安先生正好担任宜兴市政协副主席(第八届、第九届,时间大概在1983年至1993年之间),在环保已经立法,环境治理考核体系尚未落地,而现实环境影响已能耳闻目睹的时期,一个爱国家、拥护党、爱自然的教育家、画家,自然把他的呼吁融入到他的画中。在1993年至2004年这段时间内,志安先生画中环保题材明显增多。张志安先生2010年去世。而2010年之后工业污染治理的力度和速度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推进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生态文明也首次被写入五年规划的十个目标任务中。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特别是宜兴已经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志安先生画中的“这是为何?”之问之思,也是志安先生作为当时宜兴的参政议政者,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关注环保、关注民生的一份“政协提案”。如果志安先生能知道现在宜兴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他一定会创作更多的画来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