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安画作《善卷奇观》(95cm*59cm)
文/顾伟南
2006年春节,志安先生在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办画展,我去观摩。一幅《善卷奇观》的山水画吸引了我。画上贴上小红纸条,顾伟南收藏了。
这是一幅从构思、技法、笔墨上都有创新、创奇、创意之妙的山水画佳作。

张志安画作《善卷奇观》细节
我们知道,看到一个物象,能准确地将它画下来。作为一个专业画家,这点本事总是应该有的。这平常就叫写实能力。但是对于天覆地载的雄伟景观,画家笔下的一点笔墨技巧,实在无法摄取大自然之万一。象黄山,那莲花峰,那天都峰,大气磅礴。古今画黄山高手,都无法夺其巍峨。或水墨数笔,如山石小盆景;或一纸树石小景,不见雄奇,和黄山雄浑险峻没有多少联系。说是江山如画,其实有时候画是不如江山的,黄山就是。而宜兴的善卷洞也是这样。进洞后看到的宛如是一座地下富丽堂皇的宫殿,各种倒挂的钟乳石似青狮、似白象、似绵羊、似骏马、似熊猫.....,任你发挥想象。这给画善卷洞的画家出了个难题。我看过很多画家画的善卷洞,都难以和天工之物相比美。

张志安画作《善卷奇观》细节
而志安先生画善卷洞,却技高一筹。先生有语“写生要忠实于对象,但更要有主观意识。大自然丰富多彩,万类杂陈,而你的一枝笔,一张纸,却只能表达你想表达的、从中抽取的一部分。不然,就只能杂乱无章,这不符合人类艺术创造的主旨。所以,任何时候的写生,都是有选择的。选择与表达手段的高下,决定着你作品质量与水平的高下。”那么志安先生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去过善卷洞的人知道,善卷洞的入口在中洞的狮象大厅,上洞形似螺壶,终年云雾缭绕,冬暖夏凉,环壁奇石倒挂形成丰富景象。石缝间细流潺潺,落地汇成水潭,顶部钟乳石倒映潭中,形成奇异天地。下洞是瀑布洞,飞瀑直泻。志安先生选取上洞作为创作物象。

张志安画作《善卷奇观》细节
我说志安先生此画有创新、创奇、创意之妙,在于三点:一是大胆用中国画特有的书法线条,通过润笔枯笔,行云顿挫,高度概括了溶洞的奇妙的轮廓。二是通过水墨的深浅,巧妙地体现了溶洞的灯光效果和云雾缭绕的感觉。然后重点刻画了细流潺潺的水潭、水潭上的小桥和成群的游客。通过游客的神态,折射出引人入胜的溶洞奇观。三是考虑了溶洞景观是在地下的特点,通过一、二点的绘画技法,删繁就简、抓住了神韵的关健,很好地解决了画的空间感和纵深感,抓住了画的中心点。这样的创作安排,实在是高手。最后,志安先生在画面上题了一首诗:“狮象龙虎走复飞,镶遍玛瑙与琉璃。特殊景象特殊笔,一写天下造化奇”。这诗既起画龙点睛之作用,也看出作者用一枝“特殊笔”“一写天下造化奇”的满怀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