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飞
该文发表于2002年江苏陶瓷第三期 p42-43页
宜兴彩陶在众多的装饰方法中,我独独喜欢用釉色来表达“纯绘画”般的效果。这里的绘画效果包括近似于水彩、水粉或油画般的色彩效果。美术创作人员大都采用的是刻划装饰、泥绘装饰,用这种手法来进行器皿或陶盘的装饰,比较容易控制,并能预见烧成后的效果。生坯和烧成后所体现出来的装饰效果反差不大,最典型的效果要么是黑底白花,或者白底黑花,或者是两种方法兼而有之。这在古代的陶瓷装饰中早有发明,无多少新意。磁州窑的刻划花牡丹瓶是这一装饰方法的典型代表作。今天彩陶上的刻划方面的装饰手法可以说如出一辙,并无创意,只是在题材方面已有了很多扩展。比如现代书法、装饰画的借鉴,对各种肌理效果的模仿,有时会把这些形式和题材进行综合运用,也能制作出很不错的作品。泥绘是用泥浆在器皿或平面的载体上来进行装饰,实际上体现出来也是一般意义上的浮雕效果。因此在色彩上也不作过多讲究,其原因主要是用泥浆要考虑到收缩,因此大部分仍是运用坯体的泥料来做装饰,这样收缩一致,烧成后,装饰部位与坯体的粘附性好,不至于脱落或开裂,正品率高,色彩也比较统一,缺点是显得呆板、单调,缺乏现代感。
这里重点介绍的是利用釉色来进行装饰,能取得“绘画般”的色彩效果,并且是能控制形状、明暗、色彩关系,制作出具象的绘画。用釉装饰也早就有之,从原始社会的青釉,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各种色釉,可谓是琳琅满目,多不胜数,使用最多的还是单色釉。如建筑上的琉璃瓦、餐茶具,大量使用的仍是单色釉。彩釉一直是艺术陶瓷的专用,唐代的兔毫釉、雨滴釉,虽是用在了日用的器皿上,但观赏的价值仍是大于使用的价值。清代的祭红釉、均釉,近代的虎皮釉、雪花釉,这些釉烧成后反映出的形象也都只是以抽象或近似某种物象的形式出现,而很难表达具体的绘画形象。这也可能与当时陶工的观念有关。西洋画的传入,年代屈指可数,也就百来年的光景,因此当时要以西洋画的观念来装饰陶瓷,根本不切实际,这倒并不是当时的技术办不到,只是没有这种审美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装饰美理念的变化,当下全民的审美也呈现出了多种的格局,艺术陶瓷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笔者以前制作的二百多件彩釉挂盘,效果奇好,令人百般品味,《景德镇陶瓷》曾做过专题介绍,也被台湾著名艺术家吴季如先生全部买断。后来又与他合作创作的几十件书法抽象绘画釉彩挂盘作品,在台中市文化馆举办展览,引人瞩目,销售势头见好,尤其是无法复制的偶然性效果使作品更为珍贵难得。
这些彩釉挂盘,以题材可以分为人物、动物、静物、抽象书法、风景,题材来源主要是世界上一流大师的油画或线描作品。静物釉彩挂盘主要是借鉴塞尚的经典的静物油画作品;人物题材的形象主要借鉴于莫迪里阿尼的变形女人体;动物题材主要画马,取材于汉代画像砖中的汉马形象。确定题材以后,形象也有明确的参考,由于材质的不同,因此也无必要刻意考虑形似。只要能体现自己想表达的意图就可,选择用挂盘作为载体,主要原因是:盘子基本上接近平面,釉经高温烧成后产生流动感,如果是立体造型,从上流到下,形象无法控制,只能做抽象作品,流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样,彩陶、均陶的大小花瓶就用此方法来装饰,底釉加面釉,以产生明暗过渡变化,面釉越厚的地方色彩淡而亮,面釉薄的地方色彩深而暗,完全没有面釉的地方就显得最深,色彩最浓,因此底釉一般都是选择黑色、深蓝、墨绿、褐色等深颜色釉。面釉都以浅色为主,乳白、淡黄、桔黄、淡绿、翠绿、湖兰、桃红、桔红、中黄,常用和发色稳定的有十几种之多。我们都知道三原色是千变万化色彩的根本。釉的色彩虽然不及绘画颜料这般明亮、纯净、丰富,但使用得当,积累到一定的经验之后,使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这当然与作者对色彩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对西洋画有一定认识和实践经验者,上手较快,未经过色彩的训练者很难摸出门道。以前见到的好作品都是艺术院校的教师创作的东西引人注目,充满现代感。以前见过原中央工艺美院装饰教师彭瑞媛的花卉系列彩釉挂盘,形象生动,色调变化丰富,肌理美妙无比,忽明忽暗的色彩过渡,自然天成,完全可以与油画般的光影效果相媲美,甚至比起油画来更显得浑厚统一,更具装饰意味。
彩釉挂盘作品大多选择用黑色或深蓝做底釉,陶盘的选择也有讲究,不同的陶盘坯体,施釉的要求也不同,白色泥料的陶坯要求底釉施厚些,不然会感觉黑度或蓝度不够,釉色过薄以后,黑色的釉色会呈现出咖啡色,彻底破坏了你的创作意图。深色的泥坯釉可以适当薄些,但过薄往往会与面釉产生反应产生不出微妙变化色彩效果,变得死板而单调,失去丰富的色彩肌理,因而也失去了艺术的魅力。底釉看似不重要,实际很有讲究,这又要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同形象来施以不同厚度的釉层。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实践,陶坯选用800℃素烧过的坯体理想些,成品率高,尤其在对其进行施以底釉,因吸水率高,坯体强度好,所以坯体不会破损。原来使用的纯泥坯体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要一遍一遍地上釉色,水份过多,往往造成坯体开裂而前功尽弃。有时更令人苦恼的是生坯时候发现设计没什么不对,烧成以后却是废品一件。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
一、素烧盘子的选择。目前有专门生产用作装饰挂盘的坯体,宜选用盘子尺寸大,坡面也较小,背面有穿绳子的小孔,可以挂在墙上,这点很重要,好多人使用托架,这并不合适,尤其一些现代题材现代感强的作品,还是挂在白墙上视觉效果好,使用托架总感到破坏圆的完整性。
二、施以底釉。前面说过,底釉一般选择深色釉,常用的是黑釉或深蓝釉,施釉的方法有浸釉或喷釉。浸釉可以使坯体吸收釉彻底而充分,但这往往使盘子正反都有,有时烧成过程中釉色过厚经高温烧成会流下来会粘到专用的耐火垫板上,使产品受损。喷釉就是利用空气压缩机的空气压力喷出雾状釉滴,较易控制釉的厚薄,体现明暗过渡的物象,此方法是首选,但操作繁琐,尤其是当描绘对象很复杂时,要做很多的遮挡物,费时、费力,喷釉可以只喷正面,反面不留痕迹,不用担心烧成流釉的平面。
三、勾画面。上面釉之前要根据稿子把形象勾画上去,一般是用铅笔对稿临摹比较适合,不能用复写纸。或其它方法拷贝,因为喷上去的釉成雾状后,表面疏松,很容易受到压力和纸张的拖拉磨擦以后掉釉或留下痕迹,烧成后也容易缺釉。因此这会难倒美术基础不扎实的制作人员,无法控制要描绘的形象,用铅笔、竹笔在釉上基本上要一落笔形象就准,不允许有过多的修改。
四、上面釉。轮廓处理好以后,就可以开始上面釉,上面釉实际上就是开始用釉创作画,点线面的综合运用,刷、涂、点、扫在绘画上所用的方法都可以一一用上,这也是创作最关键的阶段,作品成功又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①面釉不宜太厚,也不宜太薄,太厚运笔阻滞,没法刻画细部,太薄所画遍数太多,费时。因此要针对不同的描绘对象,如大面积的部分施厚些,这样完成时间短;细部调薄些,容易控制对象,如人物的手、面部的刻划,釉色的厚薄用水调配。②色彩的运用,首先在心中要有黑底的概念,这有点类似于油画的深背景中反映明亮的主体物,面釉堆得越厚的地方,面釉本身的色彩就会显得越纯净,反之面釉薄的地方,就会显出底色。这正是艺术彩釉挂盘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面釉与底釉在高温烧成下,底釉产生气泡,使面釉溶入底釉,又不完全的交融,形成具有细腻、微妙变化的色彩肌理效果。有点似是而非的感觉,特别地漂亮,类似水粉画里的扩散效果,扩散效果控制是成功的关键,过分的扩散,形就跑掉了,尤其画面如果想表达的是人物,往往就会失败。假如风景或花卉静物之类,不是太强调形的物体,扩散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使画面增添情趣和难以言说的韵味。这些当然也需要对色彩配置的驾驭能力和对整体色调的控制能力,用这种方法烧制出来的作品就会有强烈的油画般明暗光影效果,并更具装饰意味。
另一种方法是完全不施底釉,而是直接用色釉来表达形象,制作的作品特别适合于一些现代感强的装饰画题材,鲜艳、明快、纯净、醒目。在与台湾艺术家吴季如合作的一些抽象书法彩釉挂盘作品中,书法用黑釉直接描绘在白色盘子上,表面再喷以颜色釉。因为黑釉颜色重,一般的颜色不易遮盖,但又会沾上一些颜色,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效果。黑釉的厚与薄似乎又带上了一点中国画的笔墨效果,虽还有欠缺的地方,但仍不乏有新意。
在今天彩陶行业普遍白底黑花、黑底白花的时代,对釉色的研究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酷爱色彩的人们,一定会喜欢这一形式的产品。